我國快遞企業陷入兩難境地 漲價還是裁撤網點
在中國作為即將或已經上市的快遞企業,自然有著粉飾財報的內在動力,因此裁撤、打壓低效虧損網點甚至是提價都是必然行為。清理經營不良網點固然是一件短期收效甚好的方法,但這是飲鴆止渴,絕非良策。而最近,圓通、申通、中通、韻達、百世匯通、天天快遞等加盟型快遞公司抱團漲價則顯得頗為無奈,依靠低價走量的快遞正在消弭其固有的價格優勢。
姚勁波曾經對媒體這樣總結58同城的發跡史:“我們干的是臟活、累活,別的互聯網企業不愿意干的,但這正是我們的機會。”分類信息網站是繼社交、搜索、電商、門戶之后的細分行業,所謂“臟活累活”只不過是互聯網行業競爭激烈的又一種說法,畢竟創業是一個先易后難的過程。而同樣的過程,正在快遞行業上演:大量快遞網點經營困難,甚至不乏倒閉。根據中金公司發布的快遞業數據顯示,快遞行業毛利率已從2007年約30%的水平,下滑到目前5%-10%的水平。但這一現象正是發生于快遞企業上市節點中,值得玩味。
今年年初,曾有多個快遞品牌被曝網點爆倉甚至倒閉,由此在網絡上波及甚廣。有內部人士總結:50%道網點不賺不賠,40%虧損,只有10%能賺錢?爝f網點的虧損,尤其是加盟網點經營不善并不是什么新鮮事,快遞公司早期的粗放式擴張就注定了會有這么一劫,而上市就是導火索就我個人認為,快遞網點不賺錢的原因主要有內外兩方面,即:收派失衡(外部因素)、人力成本(外部因素)、效率瓶頸(內部因素)。
人人快遞創始人謝勤認為快遞收派失衡是一大主因,專業化市場外延,淘寶商家正在向城郊集中,主城區仍是分散派件,而在收件利潤遠超派件利潤的情況下,導致了少數快遞網點被“撐死”,所以很多快遞網點不是被大量派件壓死,就是無件可收被餓死。收件少、派件多的網點干的是臟活累活,但是基于地理區位劣勢,這不是可逆現象,除非快遞企業割肉讓利,主動降低派件分成比例。
其次,人力成本上升也同樣不容忽視。德勤在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中稱:自2005年以來的十年期間,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五倍,比1995年漲了15倍。中國經濟正在進入劉易斯拐點之時,低端服務行業的人口紅利優勢最先受到波及,人力成本上升對于自負盈虧的快遞加盟網點而言,日漸成為“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。”至于快遞員轉行送外賣,僅僅是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過渡,賣方用腳投票的結果。
第三,我們都知道,無論是快遞員一天派送200件或者是300件,這些都是純粹的人力勞動是有效率上限的,這就是效率瓶頸。當派送量低于快遞小哥派送上限時,其效率可以挖掘,也意味著快遞網點仍舊有增收潛力可挖掘。根據機構研報顯示,2010-2015年,快遞行業平均單價大幅下滑45%,單件收入從2010的24.6元下滑到2015年的13.4元。
電商行業不斷壓縮快遞單價,隨著快遞網點屢屢爆倉,積壓快件情況出現,反映出很多快遞員已經達到了效率瓶頸,所以如果從提升配送效率層面考慮,幾無可挖空間。當然,這里有兩個例外情況,順豐攫取高端客戶,其IPO時公布的2013年、2014年,快遞業務平均單價分別為23.73、22.54元也遠高于同行,順豐通過高單價對沖了成本的上升。另一個則是京東快遞,依托京東電商,京東快遞通過提高免運費標準來平攤上漲的成本。而對于四通一達而言,是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的。
所以既賺不來口碑同樣也一直虧損的“臟活累活”對于快遞企業如同雞肋,食之無味棄之可惜;由此,快遞企業不得不面對一個難題:在保持最大覆蓋面的情況下如何優化網點業務?